课件编号2204149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3课《毛泽东词两首》(3课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290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课
  • cover
毛泽东诗词两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精神上则独辟蹊 径,全诗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描绘梅之性状,以主体的情感为意脉。上阕,一路写梅花的生长环境、开放季节、俏丽姿色、耐寒品质等,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出;下阕,烘托出一个有思想、有是非、有爱憎、有追求的梅花形象。在毛泽东笔下,梅花即使在逆境占尽优势的时候,精神也没有失败过,只是它并“不争春”,也就是不争一日之长短。 陆游《卜算子 咏梅》在表现梅花的孤独之外, 又增加了悲剧性。这种悲剧氛围从多方面得到强调:在孤独和寂寞中,坚守心灵的恬定;面临悲剧性的消亡,矢志不渝。上阕所写梅花、所喻皆超越梅花,寂寞、独自愁,皆为人情,景情混一;至苦争春,群芳嫉妒,均明显带人之意志,欣赏者早已心领神会,陆游以梅花自况。 《沁园春·雪》的上阕全部写景。北国莽原雪景 一层又一层展开。作者借写景者的专注与投入,微妙透露一份江山深情。下阕,转入回忆与议论。境阔而意高,表现了作者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宏图大展,主动挑战的英豪;更美好,更壮丽的预期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3.把握诗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1.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如: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一种植物,它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它开在三九,走时春来,它的名字叫梅花。下面让我们一睹梅花在风雪中的风采。看完梅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梅花的热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饭碗、烟灰缸上均可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这种雅致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咏梅词。 2.由学生简介背景、词的常识。教师可根 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补充材料:这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以后,不满意词中所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首政治写意的词,作于1961年。当时,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国内面临着自然灾害。在困难面前,毛泽东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与以往诗人意境迥异的咏梅作品。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唐,盛 于宋。词初名曲词或曲子词,后又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词牌、词题、正文。词牌,指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题目也可没有,自苏轼后多有词题。正文常分为几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两段的也称为上阕、下阕。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句式,但相对于某个词牌来说,全首词共几句,某句几个字又是固定的。词还讲究押韵,讲究平仄。 3.整体把握,领会情感。教师指导朗 读并背诵。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教师引导、概括: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傲霜斗雪、威武不屈、又不居功自傲的高洁品格。 4.细读诗词,汇报交流。教师请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理解诗作内容与感情。录音范读。 全班齐读,学生默读自学,联系上下文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