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04414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9课《劳山道士》精品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76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版,八年级,29课,劳山道士,精品,教案
  • cover
《劳山道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识记、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 2、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4、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聊斋志异》或看过电视剧《聊斋》吗?(学生举手回答)有谁愿意给大家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 “鬼狐成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 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与《红楼梦》共同造就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劳山,即崂山,位于山东省即墨市海边。道士,对道教教徒的称呼。 2、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 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 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3、学习生字: 行(háng) 笈(jí ) 观(guàn) 稽(qǐ) 重(chóng) 樵(qiáo) 赉(lài) 给(jǐ) 盎(àng) 挹(yì) 箸(zhù) 霓裳(ní cháng) 饯(jiàn) 杳(yǎo) 谙(ān) 诩(xǔ) 逡巡(qūn xún) 踣(bó)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的开端,王生慕道,到崂山拜一道士为师。 第二部分:(2—4),交代故事的发展,写王生终于不能忍受早樵暮归的道观生活,向师父辞行,师父应他的请求,教他穿墙术。 第三部分:(5),交代故事的结局,王生回家之后,由于心术不正,自食恶果,出尽洋相。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门人然烛来。(然:通“燃”。) 2、古今异义字: (1)、但得此法足矣(但:只,仅。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2)、去墙数尺(去:距离。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烈如萧管(烈:响亮。今常用于“强烈”、“烈士”、“功烈”字义。) (4)、负笈往游(游:求学。今常为“游玩”义。) 3、词类活用: (1)、请师之(师: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师”。) (2)、光鉴毫芒(鉴:名词做动词,做“照”讲。) (3)、勿误樵苏。(樵苏: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柴、割草。) (4)、恐娇惰不能作苦。(苦:形容词做名词,“苦活”。) (5)、以奇之(奇: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4、古汉语句式: (1)、倒装句:例一:何术 之求(“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应“求何术”。)例二:烈如萧管(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如萧管烈”。)例三:饯我于月宫可乎(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月宫饯我可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