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追求美好人生 第十三课 第二框 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 一、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的“道德修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知劳动创造的成就感、幸福感,领会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形成诚实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课程内容”中的“第四学段”的“国情教育”。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坚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二、课时教材分析 第十三课作为本单元以及本册书的最后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框题作为第十三课的第二框题,既揭示了本课的主题,也对整本教材进行了思想价值的升华,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品行,助力学生不断修身立德,打牢思想道德根基。本课内容简单,但意蕴深厚。教材主体内容共四个段落,第一段阐明要将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时代、祖国和人民之中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第二段阐明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要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就是在为社会服务,就能实现自身价值;第三段阐明要在踏实奋进中绽放人生的光彩;第四段阐明要在奉献中走向伟大。四个段落中第一个段落是总起,总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将小我融入大我。剩下三个段落都紧紧围绕“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题,给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同方式,这些方式都需要靠劳动才能实现、靠实践才能落地,学生通过“启思导行”对劳动模范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进行学习,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养,并将其化为对自身言行的高标准要求,把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联系起来,肩负起自己的时代使命。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内容较为简单,本课时的知识少且简单,主要是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引领。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本课时是上一课时的升华,也是对本学期教材内容的总结,因此本课时的设计应该要注意思想价值的引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在内心形成对劳动、对奉献的敬仰,并愿意将这份尊敬与敬仰化身为自己的行动,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做新时代高素质、高能力的有为青年。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价值与国家、时代以及人民的关系,认识小我融入大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途径。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五、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懂得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积极主动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2)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人格。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坚定信念的品质,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3)责任意识:强化学生对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在不同角色和人生阶段都有相应的责任。通过奉献行为履行责任,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家庭幸福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繁荣担当使命。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 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这堂课我们通过了解楷模人士一起学习“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