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53339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490916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PPT,19张,课件,起源,文明,21课
  • cover
(课件网) 第 21 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如何运用家乡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 的起源? 新课导入   私有制、阶级 和国家的产生是人 类进入文明社会的 重要标志。 新课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疑启思   为什么说“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寻据证史   良渚文化已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 新课学习   二、任务驱动,建构认知 在哪里? 多久远? 何价值?   学习任务二   通过对第二展厅 “文明圣地”部分考 古成果的解读,实证 良渚文化已出现复杂 的社会分工、明显的 阶级分化。   学习任务三   通过对第三展厅 “玉魂国魄”部分考 古成果的解读,实证 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 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 精神信仰。   学习任务一   通过对第一展厅 “水乡泽国”部分考 古成果的解读,实证 良渚文化已出现发达 的稻作农业、复杂的 社会分工。 新课学习 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评价维度 评价方式和评价等级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找考古成果   能针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考古成果,为历史求证 析历史信息   能提取考古成果蕴含的信息,有理有据地阐述 明核心概念   能运用考古成果,理解教材核心概念,加强认识内化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一   通过对第一展厅“水乡泽国”部分考古成果的解读,实证良渚文化 已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 ◎良渚先民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 ◎良渚先民种植农作物使用什么  工具? ◎良渚先民在哪里种植农作物? 问题链 寻据 新课学习 ◎辨一辨:炭化稻谷与现在的稻谷有何区别?这说 明了什么? ◎比一比:良渚先民使用的农业工具与河姆渡人使      用的骨耜相比,哪个更先进?为什么? ◎圈一圈:在地图中找到茅山稻田遗址的位置和发      现“约 20 万千克炭化稻谷”池中寺遗      址的位置。这又说明了什么?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一   通过对第一展厅“水乡泽国”部分考古成果的解读,实证良渚文化 已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 证史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二   通过对第二展厅“文明圣地”部分考古成果的解读,实证良渚文化 已出现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级分化。 寻据 问题链 ◎良渚古城的布局是怎样的? ◎良渚先民使用什么材料修建水坝? ◎良渚先民是如何建造起自己的家    园的? ◎说一说:借助展厅沙盘模型,解说良渚古城的布局。 ◎画一画:绘制良渚古城三重结构示意简图,标识莫角      山宫殿区、池中寺粮仓和反山王陵的大致位      置。想想这反映了什么。 ◎算一算:在展厅中收集修建良渚古城所需的土石方数      据,计算古城系统土石方工程的总量。想想 这又说明了什么。 ◎议一议:“约 20 万千克炭化稻谷”何以汇聚、同存一处?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二   通过对第二展厅“文明圣地”部分考古成果的解读,实证良渚文化 已出现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级分化。 证史   学习任务二   通过对第二展厅“文明圣地”部分考古成果的解读,实证良渚文化 已出现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级分化。 新课学习 证史 ◎找一找:良渚先民修建水坝所用材料的实物证据。 ◎想一想:良渚先民为什么要修筑大型水利工程? ◎做一做:利用芦苇和泥土制作现代版“草裹泥”,进行      草裹泥强度变形实验。尝试不同堆筑方式,      提高草裹泥抗压强度,感受良渚先民智慧。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二   通过对第二展厅“文明圣地”部分考古成果的解读,实证良渚文化 已出现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级分化。 证史 ◎辨一辨:良渚古城建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