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诗词五首 饮 酒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诗 歌 解 读 偏远,偏僻。 “车马”一语双关,表面指喧闹的车马,实际是指世俗官员登门拜访的车马,泛指官途交际。 1.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并不是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用设问句自问自答,因为思想远离官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偏僻安静。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采摘菊花,悠然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即庐山。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来为人传诵,妙在何处呢? “悠然”一词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作者东篱采菊,无意抬头,看到南山,体现了作者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伴。 山间的云气。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辨识。 傍晚。 3.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画面:傍晚时分,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夕阳已快落山,美丽的鸟呼朋结伴欢乐归巢。 赏析:这两句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劝告人们不要追名逐利,应该返回美好宁静的大自然。表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4.“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古体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主 题 概 括 春 望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 者 简 介 背景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繁华的长安城几乎被践踏成一片废墟。756年七月,杜甫投奔朝廷,渴望大有所为,却被叛军抓住,困居长安。此时,国家动荡不安,家人生死未卜。第二年四月,他才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课 文 朗 读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指长安。 破:陷落。 jiàn 诗 歌 解 读 诗意:国都已经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国都,到处是茂密的杂草树木。(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事接连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 头上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插不上簪子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抵得上,值。 sāo 抓,挠。 稀疏。 zān 战乱时间之长 首联、颔联写出了国都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和对自己的哀叹。 1.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运用反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