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具体表现。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其特点,把握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精神。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作为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大子目。。 2.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学生抽象思维在发展,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师需要提供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学习指导。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请思考:以下传统节日和建筑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通过对以上节日及其内涵了解,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魅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概念: 材料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 材料二 所谓“文化”,“民族性”,都是空的抽象的字眼,不能离具体的东西而独立。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叫做中国文化。 ———冯友兰 材料三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文化的含义: (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在长期历史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全民族大多数人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3.文化的界定与属性: (1)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2)文化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3)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