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1628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课件(29张)

日期:2025-04-3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8387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课件,29张
  • cover
(课件网) 地理(湘教版新教材)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了解地震波及传播特点。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重点)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作用及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怎样观察地球的内部? 地球是一个实心且不透明的球体,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呢? 听声辨西瓜 地震和地震波 01 一、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1.地震构造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地震构造示意图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区分: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震源 震中 等震线 一、地震和地震波 (二)地震波 1、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是地震时,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是人们探究地球内部的手段。 (1)纵波 2、类型: (2)横波(S波) (P波) 名称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对地面的影响 纵波(P) 横波(S) 快 固体、液体、气体 慢 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一、地震和地震波 (二)地震波 破坏较大 划分依据 两个现象 ①地震时陆地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②地震时海洋上的船只只会上下颠簸,而不左右摇摆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课堂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其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3km,横波和纵波明显加快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不连续面两侧介质有明显差异 2900km,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课堂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 (一)地壳 大陆地壳:厚平均35km 大洋地壳:薄平均7km 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地壳的厚度不均一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二)地幔 地 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900km 下地幔 上地幔 地幔 组成物:含铁和镁的硅酸盐类。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注意点 内核 外核 地核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33km 莫霍界面 2900km 古登堡界面 外核 内核 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形成有关。 可能是高密度固体铁镍金属球 (三)地核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节④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五带四季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鸡蛋内部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核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内核 外核 顶部,软流层以上 岩 石 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详细)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地球外部主要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地球外部圈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