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其在困境中如何逐步学会坚强与自我救赎。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作品传达了关于成长、挫折与希望的重要主题。其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培养其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反思成长过程中的得失,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小说分析能力,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有一定认知。本文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经历易引起学生共鸣,特别是其面对孤独与困境的勇气,对学生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情境导入、诵读体会和点拨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感悟成长的意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念。 教学目标 1、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2、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自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3、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体会主人公在困境中磨练意志、培养顽强品德的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教学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2、介绍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他的作品还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怎样的孤独之旅? 2、概括情节: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明确: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3、理清要素: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杜小康 情节: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放鸭,经历孤独与磨练,最终成长。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1、分析人物: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杜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明确:主要通过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例如:“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又如:“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