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9534

1 《观潮》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2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183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观潮,教学设计
  • cover
《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讲读课文,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生动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不仅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教学重点在于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在于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因此,教师需要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学生可能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加强字词意思的教学,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提高阅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理解并掌握“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等词语的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点拨和比较拓展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改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 教师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 笼罩(lǒnɡ zhào) 薄雾(báo) 横贯(ɡuàn) 咸盐 屹立 浩浩荡荡 昂首 横贯鼎 沸顿时 余数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默读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 讨论明确:课文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三)精读感知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观潮的盛况。 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 作者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 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的?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人们的心情如何? 明确: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心情急切。 2、学习第二部分: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潮来前的景象,现在,我们来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学生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