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73288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时提高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465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语文,编版,学年部,2024-2025,答案
  • cover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山寒水冷,警报凌厉,民族之耻,永不敢忘。2024年12月13日,将是我国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校八年级年级组拟开展主题纪念活动,请你参与。 练基础 主题纪念活动需要参考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相关语段,请你回顾课文,完成下面的整理核对工作。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蛮(mán)  抵赖(lài)   警惕(tì)   国行公祭(jì) B.悼念(diào)  颠倒(diān)  呓语(yì)   铸兹宝鼎(zī) C.隆重(lóng)  修宪(xiān)  大肆(sì)   祀我国殇(shāng) D.大阪(fǎn)   变迁(qiān)  誓言(shì)  辱没真相(mò)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  (顽强 顽固)。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  (企图 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3)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  (惨绝人寰 耸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准备工作中,小南查阅了相关资料,想在活动展板中展示,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纪念日的意义。请你阅读后结合你的知识回答问题。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圆鼎器型,为深古铜色,以显庄重与肃穆。正面以魏碑简体字铸有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的160字铭文,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鼎的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首次举办国家公祭仪式的事实。 国家公祭鼎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现在常见的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有所区别。 3. 下列对国家公祭鼎的设置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符合我国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历史传统。 B.在秦代用鼎祭祀达到鼎盛时期,是回归古制的体现。 C.一般来说,鼎分为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种。 D.符合传统礼制,有利于突出祭祀主题,还对凝固社会记忆起到积极作用。 4.下面节选的《国家公祭鼎铭文》中明确说明了设置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请你用通俗的语言向学校外籍交流生进行解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①。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②,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注】①金戈鼍(tuó)鼓:意指金色的戈鼍皮的鼓。鼍,扬子鳄。②永矢弗谖(xuān):语出《诗经·卫风·考槃》,意指永不忘记。矢,发誓;谖,忘记。 练能力 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也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顾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未来的太平与安康。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清明泪洒“哭墙”下 ①4月5日,清明。南京,阳光遮不住哀思。 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名单墙(“哭墙”)下,泪水浸润菊花,每一片花瓣都记住1937年末的那段历史。这一天,夏淑琴、常志强、杨翠英、刘贵祥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幸存者及后代近100人,互相搀扶着或坐着轮椅,来到“哭墙”前祭拜亲人。 ③时年87岁的幸存者杨翠英来了。1937年,她的爷爷、父亲、舅舅、小弟弟都被日军杀害。“尸体啊,扔进了河里,河水血红血红的。那年我13岁。”她戴着助听器,记者要大声说话,她的右耳才能依稀听见。而她的左耳,74年前就与世界的任何声响无缘了。“耳朵,被日本人炸聋了!”她顺着墙,找到爷爷杨世培和其他三位已故亲人的名字后停下脚步。跪下、献花、供糕、点烛,口中喃喃道:“我翠英来看你们了!”一时间,老泪纵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