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75887

18.《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98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教学设计
  • cover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选自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创作,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进行驳斥,并提出了“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文章结构严谨,论证思路清晰,通过古今对比,赞颂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脊梁”,借此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篇章,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文授课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对议论文接触不多,且对驳论文较为陌生,同时,学生对文章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待提高,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先引导学生了解驳论文相关知识,再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结合历史背景,通过小组合作、关键词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2、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驳论的方法,理解驳论证和驳论点的区别。体会鲁迅文章的战斗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如何通过文章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入: “同学们,你们认为现在的中国人幸福吗?自豪吗?为什么?”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引入鲁迅及写作背景:“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二)初读感知 1.本文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你从这个题目中读出了什么? 这个标题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直接放在标题中,以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2.阅读全文,说说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音语调,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精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