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81858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22张PPT+视频)

日期:2025-01-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882935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9课,北朝,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VS东晋 成语典故 特点 结果 影响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胜、北方分裂 以少胜多 东晋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分裂 材料二:在西晋、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和汉族之间各自存在着自己和他者的严格区别,各自怀有属于完全不同集团的强烈意识,相互否定对方。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材料一: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七上历史 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民族矛盾尖锐 自主学习:前秦为何战败?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 瓦解灭亡,北方分裂混战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的分裂局面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游牧为主 农耕 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生活方式 逐水草而居 定居 总体情况 相对落后 相对先进 北魏统一初期所面临着哪些统治困境? 背景: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旧俗,总体相对落后,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内迁后领略了中原物质文明,产生认同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改革迫在眉睫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措施 迁都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冯太后支持下的改革 494年,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 平城,地处偏远,贵族势力强大,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 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想一想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措施 迁都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冯太后支持下的改革 494年,迁都洛阳 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 --《魏书·咸阳王传》 说汉语———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措施 迁都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冯太后改革 494年,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措施 迁都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冯太后改革 494年,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独孤 贺兰 汉姓 元 长孙 刘 贺 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措施 迁都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冯太后改革 494年,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与汉人贵族通婚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措施 迁都 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冯太后改革 494年,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 出自《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与汉人贵族通婚 习汉礼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用汉制 南朝官员陈庆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道: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 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实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后期,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与迁入中原的同族差距越来越大,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六镇兵变 北魏 西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