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85867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3张ppt)

日期:2025-01-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162824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统编,ppt,23张,上册,七年级
  • cover
(课件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踏上历史的征途,回望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有一首诗,它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思乡的深情。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去感受诗人在战乱中的家国情怀,体会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思乡之愁。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因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知 识 链 接 边塞诗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反映戍边将士生活。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高岑边塞诗派” 高岑诗派,唐代诗歌流派,又称“高岑边塞诗派”或“盛唐边塞诗派”。 按学术界对“高岑边塞诗派”的理解,此派是指以高适、岑参为主,包括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盛唐时期以写边塞题材而著称的一群诗人。 注:据孟二冬查证,“边塞派”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胡云翼所著的《唐代的战争文学》(1927年初版)一书中,是胡云翼于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提出的。其时,“边塞派”指的是有唐一代描写战争与边塞的诗人。 之后,“边塞派”的内涵由大而小:全唐→盛唐→高、岑为主。久而久之,“盛唐边塞诗派”似乎已成为了高适、岑参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认为“边塞诗派”等同于“高岑诗派”。 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朝时期,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诗人进一步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子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被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文体知识 体裁:五言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故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lián bàng qiǎng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行营、军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题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中,思念故乡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