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 示儿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陆游擅长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其诗多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之作。 主张恢复中原,诋斥和议,为一代人民心声之反映。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了解作者 我会认 乃兄 今乃得之 nǎi 乃 乃父 我会写 祭 jì 结构:上下 音序:j 部首:示 组词:祭奠 造句:清明节,祭奠先烈。 但悲不见九州同 了解诗意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注释 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译文 我会写 乃 nǎi 结构:独体 音序:n 部首:乃 组词:乃至 造句:好的书对青少年的成长乃至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又为何而悲? 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 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 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 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理解诗意 词语理解 【元】 【但】 【九州同】 【王师】 【中原】 【家祭】 【乃翁】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同“原”本来。 只。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平定,这里是收复失地的意思。“中原” 泛指被金兵占领的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作业布置 理解诗意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示 儿 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注释】 ①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过去家庭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无”同“毋”,不要的意思。“乃翁”你们的父亲。 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陆游在这里提到了“家祭”,因为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 (家祭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理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元 句意: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 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 理解诗意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原文 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深切的爱国之情! 理解诗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自读情况 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理解诗意 四、结合背景、探究诗情 48岁,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53岁,壮志难酬,写下了“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61岁,写下了郁愤之辞:“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 67岁,从军边关,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8岁,缠绵病榻,他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