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88280

23 马说 课件 (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8269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马说,课件,43张,ppt,2024-2025,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马 说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1 2 3 4 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BY YUSHEN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跟现代的议论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说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朗读指导1 再读,读出语气、感情。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朗读指导2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全班齐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译 文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ɡ)马。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译 文 同“衹(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马槽。 奴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译 文 有时。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是马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