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亲又亲》第4课时《鸭子拌嘴》+《大鸭和小鸭》 【教材分析】 《鸭子拌嘴》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亲又亲》第4课时欣赏课。《鸭子拌嘴》是一首深受欢迎的民族打击乐合奏作品,该曲选自大型歌舞乐《仿唐乐舞》,由安志顺根据唐诗《缘头鸭》及西安鼓乐“中吕女粉蝶儿”开场锣鼓为素材,同时参考了流行在西安的民间锣鼓“鸭子拌嘴”的基本节奏而创作。乐曲充分利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全曲无旋律,通过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的组合,奏出各种丰富有趣的音响。乐曲构思新颖,由散板和2/4拍节奏两种节拍类型构成。主要使用小镲、水镲、疙瘩镲、大锣、木鱼、云锣等六种小件民族打击乐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摇击、点击、刮击、扣击、滑击、磨击、击叶等七种不同音响和不同表现力的方法。全曲诙谐生动,形象逼真,富于韵律,给人以欢快的感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因此在音乐课堂上要从把握歌曲的情绪开始,到打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启发、引导、实践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节音乐课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一年级属于小学段的低学段,自我管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管控学生,管理课堂纪律,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观察、模仿、实践等多种方式,感受打击乐是如何描绘生活场景中的动物形象的;通过节奏模仿、体态律动、图谱教学、演奏等多种方式,感受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模仿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的。 (二)艺术表现 能够辨别民间打击乐器,了解它们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能够大致辨别出乐曲各段所表现的情境,并从强弱、快慢的节奏中感受鸭子的各种神态、动作。 (三)创意实践 用不同肢体和律动表演作品 (四)文化理解 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作品,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音乐中塑造的动物形象以及不同力度、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的场景体验,感受音乐要素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互相礼让、团结友好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民族打击乐的丰富表现力,了解民族打击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技法。 (二)教学难点 从强弱、快慢的节奏中感受鸭子的各种神态、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和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会模拟哪些动物的叫声?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你们猜猜人能模拟乐器的声音,那么乐器能不能模拟动物的声音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作品就是用打击乐器来表现的,作品名字叫作《鸭子拌嘴》。(书写板书《鸭子拌嘴》)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激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作品 听听这首作品的情绪是怎样的? 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表现了什么动物? 表现了怎样的场景?(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作品采用模拟的手法,运用小钹、水繁木鱼、云锣、大锣等打击乐器的合奏,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鸭群漫游水中,互相拌嘴嬉戏的情景。这首乐曲是由小镲和小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