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6282

【核心素养目标】10.1 探索微观(教案)2024-2025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8590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八年级,物理,2024-2025,教案,核心,微观
  • cover
10.1 探索微观 1.物理观念: (1)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 (3)建立原子结构观念,了解微观世界的大致尺度。 (4)知道原子的构成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 2.科学思维: (1)能结合对宏观物体大小的认识抽象出微观世界的物质尺度的概念。 (2)通过了解汤姆孙实验和卢瑟福实验,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科学探究: 探究电子的发现对原子结构的意义,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分组讨论,通过交流展示,加深对分子结构的认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了解分子概念的来源,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科学史的简介,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3.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教学难点: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什么底会越来越薄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样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探索微观世界。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关于物质结构的猜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P117的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教材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探究点二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7—P118,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大小。 鼓励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了解的知识,比如分子概念的来源,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等。 等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进行总结: 1.分子 (1)分子概念的来源: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首先把它叫做分子。 (2)分子的概念:物理学中,把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我们常见的物质,无论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无论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 分子很小,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么分子到底有多小,我们又如何去测定分子的大小呢? 观察微小物质的方法———显微镜。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必须采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硅表面硅原子的排列。 只要从放大的图中得到放大后的硅原子的直径,再除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可以得到硅原子的直径。这是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 3.原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大多数的金属:铁、铜。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接下来我们就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继续探索微观世界———把原子切开。 探究点三 把原子“切开” 1.阴极射线实验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