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课程导入 隋唐时期实行了哪些新制度?这些新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又是在以往哪些制度的基础上“渐渐地创立”的呢? 壹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官制度的日趋成熟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一)九品中正制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历史纵横栏目 1.背景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3)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相关材料, 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创立: 措施: 标准: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一)九品中正制 2.内容 高门缺乏竞争力, 官员素质低下。 寒门崛起, 入仕无门。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世族 。 ———《晋书·刘毅传》 九品中正制; 影响:后期逐渐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二)科举制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受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日趋成熟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二)科举制 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结合所学及材料说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才学 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 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素养。 ———德 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 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