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8349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42张PPT)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2134653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百年孤独(节选),PPT,42张,课件,上册
  • cover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了解“魔幻现实主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节选部分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象征意味,及文中体现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学习目标 文本解读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座虚构的城镇“马孔多”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本课节选的这一部分,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 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前受到的巨大冲击。阅读时,要注意思考故事情节的象征意味,体会“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带来的特殊的审美感受。 研习准备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和映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道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 情景导入 这是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孤独(节选)》 代表作: 《百年孤独》(1967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知人论世 知人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7—2014) 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加入自由党。 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马尔克斯中途辍学,不久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和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从事过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1982年,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知人论世 知人 马尔克斯自幼生活在外祖父家,从小受外祖母讲的神话故事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他的作品荒诞神奇,但无不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的土壤上。在创作中又采用了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宗教典故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善于把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境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知人论世 知人 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 《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 《纽约时报》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知识链接 这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 它立足于拉美现实,运用荒诞派的手法,将拉美的现实生活与神魔鬼怪等幻觉的东西融为一体,往往写得晦涩难懂。 它在拉美兴盛,受到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又具有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说、神话、巫术、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所吸收。 魔幻现实主义 知识链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①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②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③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代表人物 原则 特点 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 论世 长期以来,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摆脱殖民统治后,这一地区的人民又生活在军事独裁者的暴虐统治中。从1830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