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鲁教版(2019)必修二 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是美洲“新大陆”等未开发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困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是美洲“新大陆”等未开发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困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 综合素养 可持续发展:学生应认识到人口迁移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理解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和谐共处:学生需要具备和谐共处的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社区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 人地协调观 1 多角度分析:学生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对人口迁移进行分析,理解各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决策和过程。 系统思考:学生应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将人口迁移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解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综合思维 2 数据解读与分析:学生应能够解读人口迁移的相关数据,如迁移人口数量、迁移方向、迁移原因等,并通过数据分析,理解人口迁移的趋势和规律。 实地考察与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或社会调研,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人口迁移的现象,收集第一手资料,增强对人口迁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地理实践力 3 空间分布认知:学生应能够识别和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迁移人口的地理来源和目的地、迁移路径等。 区域差异理解: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学生能够理解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口迁移。 区域认知 4 目录 01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0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03 案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01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1 时间限度(较长,通常为一年) 注意 2 居住地变更(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 3 时间限度(较长,通常为一年)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通常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人口迁移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 这个阶段人口迁移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大规模人口迁移方向 由旧大陆向新大陆 由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 亚欧非→美洲、澳大利亚 原因 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原因 政治版图变化 经济发展差异 新兴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外籍劳工 外籍劳工可以包括很多人。 最常见的说法,是指移动到另一个国家去寻求更好的工作的人。有循合法管道进入工作的合法外劳,亦有用偷渡或其他如观光等名义入境不法打工的非法外劳。 除了工作,很多人还希望取得国籍,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移民」。全世界约有两千五百万名外劳。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02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相对于美国中高纬地区,北纬35°以南地区阳光明媚,气候温暖。特别是南部沿海各州气候环境更为适宜。 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东北五大湖地区环境恶化 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脱离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开始迁往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