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章节 第四单元第4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节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 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 、讲授法、问题引领式教学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教 学 流 程 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探究 个性设计 导入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对比两幅图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拓跋焘持弓背箭,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翻毛领鲜卑服装,充满着鲜卑游牧民族的狂放气息;而拓跋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大袖长衫,褒衣博带,尽显文人的潇洒飘逸,同为北魏皇帝,二人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答案提示: 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教师指导:前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和他们商量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由此可知,苻坚想去讨伐晋朝。3、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教师指导:淝水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前秦内部各种矛盾,北方诸侯纷纷复国自立,再度回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这一战役,也使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②【温故知新】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哪几个么?答案提示:4、教师指导:看典故,猜成语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马鞭)于江,足断其流。 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余众弃甲宵遁(连夜逃跑),闻风声鹤唳[lì],皆以为王师已至。 教师指导:谢安年轻时曾出仕,后来选择隐居会稽东山,年过四十后,应桓温之邀再度出山担任司马,并逐步晋升至中书、司徒等要职。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把我带领的每个兵的马鞭子都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苻坚发现晋军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在北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