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考点一对一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B.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①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答案】D 【解析】A项,①中的“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B项,①中的“于”,介词,介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对象,可译为“到,在”。C项,①中的“于”,介词,可译为“向”;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动作对象,可译为“在”。D项,两个“于”后面都是地点,介词,介出动作的地点,可译为“在”。 指点迷津 “于”字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虚词,初中阶段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①介词,在,后面通常为动作对象发生的地点;②介词,到,表示动作对象到达的地点;③介词,对,对于,向,后面通常是人物对象;④介词,比,表示比较。可以结合上面的例题体会其具体区别。 小试身手 本课第5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一箪食(dān) 死亦我所恶(wù) B.一豆羹(ɡēnɡ) 故患有所不辟也(pì) C.蹴尔而与之(cù)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乞人不屑也(xiè) 为宫室之美(wèi) 【解析】B.“故患有所不辟也”的“辟”应读作“b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苟且 B.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C.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清除,排除 D.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解析】C.辟:同“避”,躲避。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解析】A.“辩”同“辨”,辨别。C.“乡”同“向”,先前、从前。D.“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乡为身死而不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A.动词,得到/同“德”,感恩、感激;B.介词,为了/动词,做;C.都是代词,这;D.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A.无济于事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解析】A项与例句,两个“于”都是介词,对于;B.介词,在;C.介词,在;D.介词,介出“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 生 , 亦我所欲也 ; 义 ,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运用了 比喻 论证、 举例 论证和 对比 论证等论证方法。 (2)《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3)《鱼我所欲也》中“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两句,点明了面对生与义的矛盾时,孟子认为正确的选择。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B.所恶有甚于死者 甚:甚至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解析】B.甚:超过。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有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每一个人都有,有贤德的人能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