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每篇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疏通文义,翻译全文。 3.掌握运用寓言或故事发表议论、讲述道理的写作手法。 4.学习古人的智慧以及敢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大意。 赏析课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 感知人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指导】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课文;能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能够熟练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 2.有意识地在语境中辨析、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 3.通过课文的学习,能拓展到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 【课时安排】 《鱼我所欲也》…………………………………………………………………………2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2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 《词四首》………………………………………………………………………………2课时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文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多媒体显示字音: 不为苟得也(wéi)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4.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5.老师讲解: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分析与阐释。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2段是第二部分,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较,体会异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