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课文简短,描写生动。“竞走取之”写出了孩子们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荣的冷静,与“诸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必苦李”写出了王戎的自信,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统编教材一二年级以三字经的形式出现,到中年级开始出现短小的文言文,三年级有《司马光》和《守株待兔》。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精卫填海》,有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节课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主, 教学目标: 1、认识“戎”等7个生字,会写“戎”等8个字,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3、学习用借助注释、查字典、组词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王戎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单元页) 1、指名读,说说什么意思。齐读。 小结:时间像一条河,大浪会淘洗掉沙子,剩下的就是金子。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都是出众的人才。 (设计意图:单元页的学习是一个单元的开始,既揭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又通过理解这两句诗,开启今天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方法的渗透环节。) 2、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用文言文讲述《王戎不取道旁李》,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3、指导书写“戎”认识戎,了解字义。 戎是会意字,从十从戈。“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一般指兵器,武器,军队,军事。(课件出示带有“戎”的诗句)很多带有“戎”的诗句都与军事和战争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学生自主读课文。(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逐句出示,引导学生读通句子。 (出示断好句的课文)指导读课文。 (理解文言文的前提是读通句子,通过断句先初步感受句子的意思。) 3、理解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一起游玩。) 说说戎,尝,诸小儿,游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说说用了什么方法来读懂的?(板书:组词,借助注释) 指导朗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课件出示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按照刚才的方法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多子折枝图片) 折,在这里不是折断,而是压弯。指导朗读,读出多子折枝的画面感。 师: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意思,有时候可以借助插图。 (板书:借助插图) 竞,竞争,竞赛。有比,争的意思。走,古代汉语里是跑的意思。竞走,争相跑过去。(指导朗读诸儿竞走取之,读出争先恐后的画面感。) 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李子树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必”,一定。 王荣为什么这么肯定?怎么读才能读出肯定的语气。 指导朗读。 一个七岁的小孩,说李子苦的就是苦的吗?你信不信,你还摘不摘? 第四句:取之,信然。(大家摘下来一尝,果真是苦的,相信了王戎的判断。) 指导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