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10910

23.捕蛇者说 教学设计 (1)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46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捕蛇,教学设计
  • cover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3、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应完成的目标来看,第一、二课时应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第三课时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捕 蛇 者 说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故事导入(ppt2)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问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ppt3—5)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 柳宗元逝世后,遗骸运回长安,柳州人于是便在柳宗元灵枢停放处,葬下他衣冠作墓来怀念他。 引导朗读(ppt6)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见,可查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全班交流(ppt7—8) 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 募有能捕之者(mù) 几死者数矣(jī)(shuò) 曩与吾祖居者(nǎng) 隳突乎南北(huī)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fú) 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 永之人/争/奔走焉 而/相邻之生/日蹙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自主朗读(ppt9)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齐读课文(ppt10) 疏通文意(ppt11) 自译课文(ppt11) 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 学生质疑(ppt12)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 明确要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ppt13) 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 (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 (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 (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 四、归纳积累(ppt14—19) 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 吾组死于是(在) 苛政猛于虎也(比) (2) 当其租入(他的) 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那,自己的) (3) 貌若甚戚(好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