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两篇文章内容上有何共同点? 写景抒情散文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赏景探情 ———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标题:故都的秋 2 4 6-10 12 13 14 2 以江南的秋天与故都之秋对比 4秋槐落蕊 6-10秋雨话凉 12秋之联想 13再次以南国之秋对比 14直抒胸臆,盛赞北国之秋 荷塘漫步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走回家门 3秋晨小院 5秋蝉残声 11北国秋果 1 向往故都之秋 学习任务一 赏景物 梳理两篇文章写景的段落,找到各写了哪些景物。 美景需要美读,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段,与你的同学分享。 分享形式:我最喜欢_____笔下的_____(景物),“_____”(原文朗读),我喜欢的原因是_____。 学习任务一 赏景物 3秋晨小院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声 6-10秋雨话凉 11北国秋果 4月下荷塘 5塘上月色 6荷塘四周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破,沧桑之感,历史的回味,文化的积淀。 浓茶,是苦的,但有回味之甘,要细细体会。 明净、高爽、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 以闹写静 多了几分冷落和萧条 冷色调 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所描绘的景物环境凄清、萧瑟,透露出一种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多感官描写: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 细节描写: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感受作者清闲宁静的心境和潜意识中的惆怅落寞。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渲染故都之秋寂寥、悲凉的气氛。 凄凉无比 秋蝉的哀鸣加浓了秋味。 【蝉的意象】蝉,古代称为“蟪蛄”。《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寓意生命短暂。蝉的叫声较为凄楚、哀切、悲凉,是以古人文人多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赵彦端《点绛唇·憔悴天涯》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奇 忽来忽去 阵阵秋雨,带来了凉意,加重了秋味。 为什么要在写秋雨的时候插入一段人物对话? ①借对话点出“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