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8749

5 黄河颂 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55698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黄河,2课时,课件,2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黄 河 颂 1.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理解诗文内容,鉴赏诗歌,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 3.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整体感知———细读感悟 (一)朗读第一部分———(朗诵词) 思考:为什么说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黄河的精神是勇往直前、源源不断,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当时正值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之际,歌咏黄河就是歌咏我们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赞歌。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二)朗读第二部分: 近镜头特写 1.品味句子“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 “望”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2.品味“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前一分句是近镜头特写黄河,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雄伟壮观的气势,突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后一分句是俯瞰全景,从远处写黄河的蜿蜒绵亘、九曲连环,突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3.品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前一分句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后一分句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着重写黄河的动态。“劈”字表现了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势不可当的气势。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的制胜法宝。 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6.歌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复的修辞。 以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收束全诗,激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扩展深化。 深入探究———合作探究 1.感情的表达是要通过具体的诗句体现的。请品读朗诵词,这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概括赞美黄河,引我们走近黄河。 黄河养育了中化民族;(自然特点) 黄河保卫了中化民族;(地理特征) 黄河激励了中化民族。(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作用: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歌颂黄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起了什么作用? 3.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作者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 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5.本诗的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