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2024) 语文 七年级 下 第五课 黄河颂 课文导入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绘黄河的诗词,同学们都知道哪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课文导入 黄河,这条被称为”中华母亲河”的河流,总会引起无数中华儿女由衷的赞美。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诗人光未然随抗战表演剧团行至黄河岸边,看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和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挥笔写下了豪迈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这部组诗共有八个乐章,今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第二个乐章———《黄河颂》,体会诗人澎湃的激情。 学习目标 重点: 1.熟记“浊”“巅”等字的读音;熟记“狂澜”“屏障”等词语的字形。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难点: 3.感受诗中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原名张光年。他作词的《五月的鲜花》被广为传唱。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人物介绍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广东番禹(今广州)人,1935年归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赴延安,翌年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 写作背景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敌部队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行军。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字词积累 pài diān bì wǎn zhuó pī 澎湃 山巅 臂膀 宛转 浊流 劈成 榜样 浩浩荡荡 bǎng dàng 气魄 狂澜 屏障 哺育 lán píng bǔ pò 字词积累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浩浩荡荡: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喂养;比喻培养。 本意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现在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形容水势汹涌浩大,也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诗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气势。 诗歌朗读 光未然 黄河颂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诗歌朗读 ③“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结”“奔”“劈”的重读,且这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的气势。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诗歌朗读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④三个“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