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 一、单选题 1.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是新石器文化遗存,在已发现的植物遗存中,炭化稻米773个,占42.3%;葫芦种子507颗,占27.7%;桃核275个,占15%;山楂果核65个,占3.6%;芡实24枚,占1.4%。在可鉴定的动物遗存中,哺乳动物占45%;两栖和爬行动物占24%;鱼类标本、鸟类标本和虾蟹标本次之。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 A.南稻北麦的农业格局已形成 B.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C.粮食贮备技术得到有效改善 D.社会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 2.2024年《穿越磨刀山》纪录片正式发布,纪录片使用AI技术复原了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磨刀山人的生活场景。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石器加工技术以单面硬锤修理为主(见下图),当时主要以原始狩猎和采集的方式获得食物。据此可知,当时的磨刀山( ) A.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B.先民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 C.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 D.农业的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3.从考古学上看,金沙遗址是成都城市文明的源头和胚胎。金沙遗址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 ) 一 古代都邑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包含了宗教祭祀活动区、居住区、墓葬区、手工作坊区等 二 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造型优美,寓意丰富,4只神鸟绕着12道金色的太阳光芒展翅奋飞,人们猜测这是古蜀先民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和哲思 三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 B.地域文化在成都兴起 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 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有10000多年且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 ) A.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B.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 C.反映了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日益明显 D.体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 5.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阜新他尺西沟遗址出土了大量先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石质遗物,有斜腹罐、直腹罐、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还出土了几件珍贵玉斧。这一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贫富分化形成 B.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C.原始农业出现 D.国家初始形态萌发 6.下表是重庆丰都玉溪遗址的相关信息。据此可推知,该历史文化时期的先民( ) 地理位置 长江右岸台地 距今年代 7600~6300年 植物种子 南酸枣、接骨木、葡萄属、牛筋草、藜科、禾本科等植物种子,未见谷物 动物骨骼 家猪、狗、螺、蚌、鲟鱼、草鱼、青鱼、鲢鱼、鲇鱼、龟、鳖、鸟、猕猴、竹鼠等,其中家养动物约占哺乳动物总数的16% A.处于农耕与采集混合经济阶段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以渔猎与采集为主要生计来源 D.出现明显贫富分化 7.在湖南怀化高庙下层遗存中发现了距今7400年左右的稻壳。这一时期高庙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大量采集薏苡、高粱、稻谷等禾本科植物作为食物,逐步积累了对这类禾本科植物特性的认识,并尝试水稻作物的种植。这可以用于研究( ) A.旧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 C.原始聚落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D.农业出现助推技术的进步 8.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早在距今5000年前后小麦就已传入中国境内,但受整粒蒸煮的饮食习惯的限制,小麦口感不佳,难以消化,多用于喂养牲畜,其在中国的推广经历了反复甚至倒退。与春秋战国相比,汉初小麦种植规模明显缩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剧变影响作物生长 B.秦末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C.作为军备物资需求减弱 D.面粉磨制加工技术进步 9.考古学家曾对二里头遗址中的22个人类遗骸进行了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