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 一、单选题 1.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5至7世纪中国( ) A.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 D.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2.1904年,蒋观云在《新民丛报》第3卷上发文指出,中国必须重视悲剧演出,“今欧洲各国,最重莎翁之曲,至称之为惟神能造人心,惟莎翁能道人心。而莎翁著名之曲,皆悲剧也……夫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社会所以有庆剧也……而欲保存剧界,必以有益人心为主,而欲有益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这表明( ) A.戏剧具有近代思想启蒙功能 B.文艺复兴思潮渐成社会主流 C.文学革命重在革新封建意识 D.中西文化贯通成为社会共识 3.1904年,蒋观云在《新民丛报》第3卷上发文指出,中国必须重视悲剧演出,“今欧洲各国,最重莎翁之曲,至称之为惟神能造人心,惟莎翁能道人心。而莎翁著名之曲,皆悲剧也……夫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社会所以有庆剧也……而欲保存剧界,必以有益人心为主,而欲有益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这表明( ) A.戏剧具有近代思想启蒙功能 B.文艺复兴思潮渐成社会主流 C.文学革命重在革新封建意识 D.中西文化贯通成为社会共识 4.关于汉籍初传日本有三种说法,主要有徐福赴日初传、神功皇后从新罗带回、王仁上贡献书等三种说法。日本南北朝人北畠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中记载:“秦始皇即位……日本乃求五帝三王之遗书于彼国,始皇悉送之”,此乃后人根据徐福东渡民间传说之猜测和记录。这说明( ) A.历史真实无法考证 B.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C.史料需要辨别考证 D.历史主体决定历史叙事 5.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双方以丝绸之路为媒介,阿拉伯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中国观,即中国形象,如《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等古籍中,出现了中国统治者施政贤明、秉持正义的叙述;《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中国裁缝的儿子。这说明了( ) A.古代阿拉伯文学内容单一 B.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C.古代阿拉伯对外扩张趋势 D.区域文明不断走向融合 6.下图为西夏时期甘肃榆林窟中的局部壁画《玄奘取经图》。在该图中,玄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和孙悟空一起做祈祷状,展示了玄奘西游的故事。据此可知( ) A.佛教在中原地区备受推崇 B.唐后期对外交流频繁 C.《西游记》在西夏广为流传 D.西夏受中原文化影响 7.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重要性 C.强调国际法不适应当时中国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海派京剧”舞台上,经常采用大量精巧、可变且华丽的舞台设施,时称“机关布景”,在戏剧演出的招贴上,经常可以看到“全套西洋机关布景”的字样,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C.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D.中西文化交流加强 9.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组织编纂《四洲志》一书时,他没有将英文原著中任何政治哲学的内容囊括进来。他使用外文音译的方法来介绍西方政治机构,总统是“勃列西领”,国会是“衮额里士”,参议院是“西亚之西那多”。这种做法( )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