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30257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之《别云间》 同步课件+素材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23629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编版,九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
    (课件网) 别 云 间 导入新课 《南安军》体现了中年英雄文天祥的豪情万丈和一片丹心,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少年英雄的热血英勇、视死如归。 我们接着上一首诗,来继续学习爱国诗歌《别云间》。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悟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人,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夏完淳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他自幼聪慧,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夏完淳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父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次年,兵败,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 《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 羁旅客,今日 又南冠。 无限 山河泪,谁言 天地宽。 已知 泉路近,欲别 故乡难。 毅魄 归来日,灵旗 空际看。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天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整体感知———理解题目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四处奔波,现在又成为阶下囚。 首联写再别。诗人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被捕而别。 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无奈。 寄居他乡,生活漂泊不定。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译文:无限(美好的)山河,似乎也在落泪,(而今我被俘)谁说天地宽阔无边。 颔联写别情。前后“别”时境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这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清,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自己的伤心之泪。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的英雄末路之悲。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译文:(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然而)想到永别故乡(确实)犯难。 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诗人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他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黄泉路,指死亡之路。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的那一天,(一定还会)看到高举的抗清义旗。 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 这两句运用典故和想象,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昂,表现出了诗人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英魂。 灵幡,旧时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意双关,也暗指战旗。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全诗译文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