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31541

【核心素养目标】第十二章 第一节 走进微观(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636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物理,八年级,科版,学年,2024-2025,格式
  • cover
《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1.知道常见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通过宏观现象分析分子的微观状态。 3.了解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历程,体会科学家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单元教学难点 1.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2.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应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来解释宏观现象。 单元核心知识 分子、原子、原子核式结构、分子动理论 单元教学方法 教师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展示法 单元教学准备 PPT、水、酒精、试管、活塞、钩码、注射器、木块、塑料圈(带棉线)、肥皂水、红墨水、滴管等 单元课时安排 3课时 大概念统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备课内容 第一节 走进微观 主备人 小组成员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1.3.4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 【学业要求】 1、知道常见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4、能关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上海科学技术-出卷网-出版的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的第一节,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物理课学习,学生已学习了声、光、力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物质和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物理现象,这些都是本节课的认知基础。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模型法、对比归纳法等。这为本节课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本节课“微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科学思维】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历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科学世界观. 【科学探究】 通过图片展示、数据对比、类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对宏观物质的尺度有大体的了解,原子的构成以模型法为主,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特征。 【科学态度与责任】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环节及意图】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