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贝多芬的生平事迹。 2.了解本文作为应用文“序”的功能及特点。 3.品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的“英雄观”,体会作者的情感。 4.感悟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学习贝多芬对苦难生活积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的“英雄观”,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悟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学习贝多芬对苦难生活积极的态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在你的心中,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借助一篇序言,来品读一曲英雄的赞歌。 二、文体介绍 序,是依附于作品或书籍的一种文章,今又称 出卷网前言。内容主要是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或者介绍作者的经历、创作情况,以及资料的来源、版本的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序是著作的判词,又是读者的导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著作的情况和价值。序分自序和他序两种。 本文提到许多英雄,贝多芬只是其中的一位。在内容上主要介绍了传记的创作意图。 本文是《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序。 三、作者及贝多芬介绍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 出卷网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家、社会活动家;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神秘主义者之一”、“人类深深爱戴的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 出卷网03-1912)、《母与子》(又译《欣悦的灵魂》,1922-1934)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教授艺术史和研究音乐期间写作的,包括三个艺术家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出卷网。八岁就登台演出,展现音乐才华。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从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不辍笔,他以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对艺术的热爱、理想不懈追求一如既往。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 出卷网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曲《费黛里奥》,歌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部和弥散曲两部等。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与苦难抗争的一生,是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生,是对人类杰出贡献的一生。 四、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理顺字音。 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3.借助工具书,明确词词含义。 窒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平庸: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 申说:申辩说明。 劫难:灾难;灾祸。 戕害:杀害无辜。 汲取:吸取。 毋须:无须,不必。 吹嘘: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信仰: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五、整体感知 提问:文章的结构脉络是怎样的?请在划分结构时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3):为“英雄”立传的原因。 第二部分(4、5):呼唤英雄及英雄的定义。 第三部分(6、7):英雄的作用,鼓励人们向英雄学习。 六、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 2.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