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特点,理解词作内容。(重点) 2.结合重点词句赏析诗歌,掌握词的艺术表现手法。(难点) 3.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感受词人自信乐观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回顾一下:你学过哪些关于边塞、战争的诗呢?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一改晚唐五代婉约的词风,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开创了豪放一派。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称“四大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在宋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词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也称曲、曲子词、乐府,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婉约派、豪放派。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阙和下阙。 发(fā) 擎苍(qínɡ) 貂裘(diāo qiú) 骑(jì) 为(wèi) 酒酣(hān) 鬓(bìn) 字词积累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 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 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感知文意 读懂诗歌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歌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聊,姑且,暂且。 黄犬 举着苍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译文:老夫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报 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全城(百姓) 报知 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 译文:为我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