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42770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案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954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 cover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二、课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其后,外交上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为主要内容,开创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在内政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6年底前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列举新中国现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成就和新中国逐步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史实 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与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历史意义 五、学情分析 新中国成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一些政策方针的内容基础之上的思考部分,比如:一届政协为什么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等,同时对于一些既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学生不愿去思考其成因,比如重庆谈判毛泽东去还是不去,抗美援朝该不该打,学生会将这些极具讨论性的事件用既定的历史结果去反馈而丧失思考能力,没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些问题上应该多加引导。 教学过程 导入: 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进行导入,本课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板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因此,用“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作为理论引导。 雄鸡一唱东方白,万里山河换锦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呈现表格,教师通过讲解10月1日开国大典只是新政权建立的一个宣告仪式,在这之前已经有会议召开来讨论筹备新政权,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一届政协的内容,并通过材料和图片得出一届政协与会人员的特点。重点强调课本中提到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呈现《共同纲领》内容,学生思考为什么。呈现PPT,教师讲解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并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教师补充视频里没有出现的开国大典的细节。根据PPT,给出时间让同学们阅读课本和材料,并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守疆何惧鬼魂叫,创业应时胆气隆———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该部分涉及到哪些具体内容,并进行总结。根据PPT进行讲解追歼残敌,剿匪作战,通过解决归顺之后的问题,政府开始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法》,并说明其总路线及意义。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的战争破坏,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