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4454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02-2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17097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哲学,必修,统编,政治,高中
  • cover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在2024年(第四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动中,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举办了非遗主题服饰秀。该非遗主题服饰秀采用了情景化、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将服饰秀与剧场表演相结合,通过京剧、昆曲、琼剧等代表剧目的专场演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②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等功能 ④文化创新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捣练图》(下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在丝织品生产时劳动操作的情景,展现了唐代的着装风格。绫罗绸缎不仅是中国特产,也是穿在身上的美学,不同朝代、民族、场合的服装制式、布料、纹样各不相同,却都蕴含着同样的文化气韵,促成了华夏的“服章之美”。这表明( ) ①“穿在身上的美学”如实记录了华夏开放包容的人文历史 ②凝聚先民智慧与才艺的服饰文化推动了中国丝织业的发展 ③精妙的画作艺术地再现了唐代丝织品生产加工的劳动场面 ④各具特色的“服章之美”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有“织中之圣”的盛名。缂丝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自汉代至隋唐时期传至中原后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与一般锦的“通经通纬”织法不同,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工艺将织物细腻生动地展现,“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缂丝给人的艺术享受是人们通过实践创造的一种联系 ②“通经断纬”的工艺寓于丝绸艺术品织法的共性之中 ③缂丝的产生发展诠释了在对立中寻求统一的哲学智慧 ④缂丝技艺的发展历程彰显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北京民族文化宫文物古籍展,该展览共展出数百件文物古籍,分为“大统一”、“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生动再现了五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此次展览活动的主旨是( ) A.创造灿烂文化,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B.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维护少数民族人民权益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D.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特色发展 5.中华传统道德观强调,和谐是人际伦理关系追求的最高目标。儒家指出在复杂的人伦关系中,“礼”是“和”的方法,“和”是“礼”的目的;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等一系列实现人伦和睦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通过“克已复礼”,达到修已安人,实现等级有序,维护社会安定。对中华传统道德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文明成果 ③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我们应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赓续延绵,融入一代代人的生态保护实践。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古老智慧融入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画卷徐徐展开。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B.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C.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D.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7.2024年春晚主题以生僻字“龘”为题眼,登上网络热搜。“龘”字由三个“龙”字组成,看起来就像是一群龙在天空中飞舞,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龘”字最早出现在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历代书法家在尝试“龘”字的书写时,因其结构复杂而对称,创造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效果。由此可见( ) ①“龘”字是中国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