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61100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30ppt+视频)

日期:2025-02-0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752682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7课,百家争鸣,课件,30ppt+,视频
  • cover
第7课 百家争鸣 ———中华文明思想之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习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壹·时势之变 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经济方面:_____ 政治方面:_____ 社会方面:_____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社会大动荡 “子”:先秦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末期,用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战国时期,“子”成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 【应时之学】 老子 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 贰 应变之策·春秋 李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 “道”;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哲学思想: 处世主张: 存世著作: 简 介: 地 位: 《老子》(《道德经》) 阅读教材39页,填充老子信息卡,并把关键词批注在教材相应位置。 【老子和《道德经》】 政治主张: 安于柔弱,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哲学思想1:“道”是万物总规律,顺应事物内在规律。 哲学思想2: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朴素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祸福相依: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处世主张: 安于柔弱,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老子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帮我阐述一下这一主张吧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孔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 “仁”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存世著作: 简 介: 地 位: 《论语》(弟子整理) 教育主张: 恢复周礼、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德政) 阅读教材40-41页,填充孔子信息卡,并把关键词批注在教材相应位置。 【孔子和儒家学说】 哲学思想:“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仁:爱心、同理心 政治主张: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德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分析材料,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苛政猛于虎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天资情况 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 贫穷卑微:颜回、闵子骞、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子游、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子路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 意义: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孔子讲学图》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育对象 教育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 温故知新 【连一连】 【说一说】 文化贡献: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意义: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