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延迟符 的 选 拔 与 管 理 员 管 官 第7课 01 02 03 04 教学分析 晚清选官 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 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延迟符 延迟符 教学分析 PART 01 延迟符 延迟符 教学分析 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按时间顺序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了解不同时期政府在官员选拔与管理上采取的相应措施。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通过拓展研读史料,分析近代以来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制度变迁,采取比较分析方法理解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演进的特点,客观分析不同时期制度生成的历史渊源与影响,辩证客观地理解制度变化,并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和新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知道古代选官制度以及西方文官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认识到优秀文明成果的交互作用,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与制度自信。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延迟符 教学分析 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民国时期政府在选官制度上的措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不同时期政府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背景及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及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渊源。 延迟符 晚清选官 制度的变革 PART 02 延迟符 袁世凯 问题探究:分析袁世凯为什么主张废除科举?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可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易被诱惑 可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材料1:中国之士专尚制艺。上以此求,下以此应,将一生有用之精神,尽销磨于八股五言之中,舍是不遑涉猎。洎登第入官而后,上自国计民生,下至人情风俗,及兵粮钱谷等事,非所素习。猝膺民社,措治无从,皆因仕、学两歧,以致言行不逮也。 ——— 夏东元《郑观应集》 材料2:夫近代官人,皆由科举,公卿百执,皆自此出……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3: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然则变将何先 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日锢智慧,其二害日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严复《救亡决论》 思考探究一: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共同点,并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清政府在选官制度发生怎样的转变? 一、科举制度的变革 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科举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2、表现: (1)维新变法时期: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 (2)清末新政时期: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令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育人、取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