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古代西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开创性意义。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朝代更迭表概述西亚、非洲文明的时空分布情况,说明它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 【唯物史观】从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分析这些文明特殊性形成的原因。 【史料实证】分析《吉尔吉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埃及神庙建筑所反映的人生观和文明特质。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宗教对不同区域文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古代的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的探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历史价值。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西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开创性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表面上看似三个不同地区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事实上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内容取舍上,每一个文化类型重点抓住一个点展开,对整体的文化成就以表格形式整理。课文最后落脚于三个文化的独特性,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 2.本课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内容,高一阶段的《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对此部分内容亦有涉及。但对于学生而言,本课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对学生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表象中认识历史现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史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首歌中讲述的是什么文明的故事?你的依据是什么? 对,讲述的是辉煌灿烂的西亚文明。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感受西亚文明的魅力。 一、古代西亚文化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1)西亚: 位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2)古代西亚: 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它被里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湾所包围,这些海湾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界限。(新月沃地)。 2.地位: 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3.文明代表: 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帝国、波斯帝国。 (二)形成的原因: 1.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交通发达; 2.两河流域提供充足水源和冲击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3.周围高原密布,易受游牧民族侵扰; 4.洪水不可预见地泛滥,产生了现实、恐惧、悲观的人生观。 5.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三)文化成就: 1.文字:楔形文字 (1)材料: 主要书写在黏土制成的泥板上,书写工具通常是用芦苇制成的,有时也用木材或者其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