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1.7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在本单元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此前学生已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了解了液体的流动性,本课则聚焦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常见固体物质,如盐、糖、沙子等放入水中后的变化,让学生初步构建溶解的概念,这为后续学习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溶液的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紧密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选材,便于学生直观感知。通过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如“把盐放进水里”“把沙子放进水里”,让学生亲自观察、比较、记录物质在水中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奥秘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描述盐、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知道溶解是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看不见颗粒的过程。 2.认识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子,能区分常见物质的溶解特性。 (二)科学思维目标 1.经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尝试对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分类和归纳,初步形成分类思维。 2.通过思考物质在水中看不见但能尝出来等现象,初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目标 1.经历设计并实施探究物质溶解的实验过程,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简单工具,如搅拌棒、透明杯子等,进行溶解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巧,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 (四)态度责任目标 1.激发对探究物质溶解现象的浓厚兴趣,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引导敢于质疑、乐于分享实验结果。 3.体会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开展溶解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盐、糖、沙子等物质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准确描述溶解现象。 2.帮助学生建立溶解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判断常见物质是否溶解于水。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本质,即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从微观层面初步认识溶解过程,这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 2.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如保证物质的量、水的量、搅拌程度等条件相同,进行公平比较的科学实验思维,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教学策略 1.实验探究法: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溶解实验,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溶解的概念。 2.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同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呈现微观层面的溶解过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3.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盐、糖、沙子、小苏打、面粉等常见物质若干。 透明杯子、搅拌棒、小勺、量杯、滤纸、漏斗等实验器材若干。 多媒体课件,包括物质溶解过程的视频、图片等。 记录表格、贴纸等学习材料。 2.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小杯子和一把小勺。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教师提前在讲台上准备一个透明的大杯子,里面装着一些清水,还有一小包盐、一小包糖、一小杯沙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