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准确理解诗句中“篱落”“疏疏”“径”“急走”等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完整、通顺地翻译全诗。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感受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借助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刻画表现乡村生活的写作方法,提升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描绘的乡村暮春景色的美好,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闲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诗歌大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歌描绘的优美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运用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表面,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蕴含其中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提问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播放一段乡村田园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金黄的油菜花田、错落的农舍、蜿蜒的小径以及在田间嬉戏的儿童等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样的乡村生活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乡村的感受和认识。 2.教师总结:“乡村生活充满了宁静与美好,是许多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今天,我们将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乡村,去欣赏一幅独特的乡村暮春画卷。”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诗句的停顿以及朗读的节奏。范读结束后,让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和不恰当的断句。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重点从字音、节奏、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音准确、节奏鲜明、声音洪亮。通过齐读,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宿”“徐”“篱”“疏”“径”“茅”“檐”“翁”“赖”“剥”,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强调易错字音,如“宿”是平舌音,“疏”是翘舌音,“剥”是多音字,在诗中读“bō”。 2.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通过图片展示“篱落”(篱笆)的样子,让学生直观认识;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径”就是小路;利用组词法,如“稀疏”理解“疏”的意思;通过字形分析,“茅”是草字头,与草有关,指茅草,进而理解“茅檐”即茅屋的屋檐。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如“宿”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宀”,下面是“佰”,要写得紧凑;“篱”是左右结构,左边“竹”字头,右边“离”,注意左窄右宽。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理解诗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探讨解决。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