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臧克家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的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 “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作者简介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臧克家(zāng)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文学常识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臧克家与闻一多 相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2.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身份于一身。 新诗集《红烛》《死水》 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 闻一多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最后一次讲演》片段 插入阅读学习里的《最后一次讲演》片段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卓越( ) 小楷( ) 锲而不舍( ) 沥尽心血( ) 迥乎不同(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慷慨淋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