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时代拷问:中国“向何处去”? 1840 鸦片战争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64 甲午战争 1894 瓜分狂潮 1851 1860 1912 边疆危机 工 业 革 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晚 清 时 期 1898 1900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康有为 梁启超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探究:结合材料与教材,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⑴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⑵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⑶思想:①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②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理论基础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康有为认为应该怎样变法图强? 托古改制 减少变法阻力 说明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 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救亡图存 建立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 目 的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过程: 1.1895年 公车上书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1898.6.11 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3.1898.9.21 戊戌政变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瀛台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目标 新法内容 改革旧制 政治 提倡民权学说 (君主立宪制)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化 提倡实学 传播新学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训练新式 陆海军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探究:根据材料判断新法中被反对最厉害的是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又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探究:为什么戊戌维新运动最终惨遭失败?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托古改制,跪着造反)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没有严密的组织,急于求成的改革方式(措施密集、牵涉太广) 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策略失误) 发展不充分的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有妥协性) 历史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资产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