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80500

北师大版(2024)>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一)”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5173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北师大,2024,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一)” 教学设计
  • cover
《“队列表演(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多样化的算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能正确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任务一:旧知热身,思维起航(约 5 分钟)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有趣的拆数游戏。” 接着在黑板上写下:12=( )×( )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如 等多种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拆数游戏,复习乘法口诀和数的组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任务二:情境引入,问题驱动(约 5 分钟) 教师生动地描述“学校要举行一场精彩的队列表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整齐的队伍。已知一共有 12 行,每行有 14 人。同学们,你们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吗?”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校队列表演的实际情境,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任务三:合作探究,算法多样(约 20 分钟) 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张点子图 引导学生:“我们可以用这张点子图来表示队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彩笔圈一圈,尝试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列出对应的算式。” 学生小组合作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把 12 拆分成 10 和 2,先算 10 行的人数,即 (人),再算 2 行的人数,(人),最后将两者相加,(人)。 方法二:把 14 拆分成 2 和 7,先算 (人),再算 (人)。 方法三:将点子图横着平均分成 6 行和 6 行两部分,先算 6 行的人数,(人),再算 (人)。 每个小组完成探究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分享小组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每种方法的合理性和算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点子图的直观辅助,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汇报展示和讨论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四:归纳总结,明晰算理(约 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刚才的几种计算方法,总结出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思路:可以将其中一个乘数拆分成两个数相乘或相加,也可以将两个乘数分别拆分成两个数相加,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详细的板书和讲解 再次强调算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将零散的计算方法系统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本质,为后续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务五:巩固练习,深化应用(约 15 分钟)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选择题:猴妈妈去摘桃子,每个箩筐放 23 个,12 个箩筐放( )个桃子。 A、266 B、276 C、286;植树节 少先队员去公园栽树,栽了 22 行,每行 11 棵,一共栽树( )棵。 A、222 B、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