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86984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41509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0课,夏金元,金元,统治,课件,22张
  • cover
(课件网)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一统 ——— 版图的拓展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创建者 都城 辽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今银川) 金 女真族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后迁都燕京 蒙古 蒙古族 1206年 成吉思汗 元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大都 燕京 916 1038 1114 1125 1127 1206 1227 1271 960 1234 契丹建辽 北宋建立 女真建金 金灭辽 金灭北宋 蒙古汗国 西夏亡 金亡 元建立 局部统一 多民族政权并存 大一统 分裂割据 1279 元统一 契丹建辽 党项建西夏 女真建金 金灭辽 金灭北宋 蒙古汗国 西夏亡 金亡 元建立 元统一 西夏 辽 北宋 金 西夏 南宋 版图拓展 (跨越游牧和农耕界限) P59北京城 思考:北京城作为横跨华夷的城市,成为此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反映了什么? 二、治理之策的互鉴与创新 ——— 制度的发展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材料一反映的辽朝职官制度设置特点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作用?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1.辽朝 作用:缓和民族矛盾,稳定契丹的统治;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图1 契丹人引马图 图2 行营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tián,打猎)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 2.西夏 (2)一制二称。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请从图片中概括西夏官称的特点。 (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猛安谋克人户平时在训练之余,从事农业生产。有战事则丁壮接受征发,自置鞍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产。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效果: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典章法度几及汉唐”———《金史》卷63《文艺传》 12世纪后期 金世宗 “大定之治” “小尧舜” 3.金朝———猛安谋克+汉唐典章 4.元朝——— 中央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元:中书省一省制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大体上是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地区; 二是宣政院辖地吐蕃(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三是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是西域和汗国 宣政院管理吐蕃(?)和全国佛教事务 琉 球 澎 湖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 ——— 四大汗国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 ——— 4.元朝——— 地方管理 五是行省 路、府、州、县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4.元朝———地方管理 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