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歌手大赛等具体情境,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准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增强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的自信心和熟练度。 2、培养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比赛得分差距、物品长度总和与剩余等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并正确解答。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牢固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区分有括号和无括号的情况并准确计算,如熟练计算 3.5 + 2.6 - 1.8、4.2 - (1.5 + 1.3) 等题目,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理列出算式并求解,如解决购物找零、物体重量组合等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每一步的意义,如在计算过程中能清晰阐述每个数据的来源和运算的依据,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复杂实际问题中准确分析数量关系并选择合适运算顺序的能力,如在多个物品价格比较、多人成绩综合计算等情境中正确列式计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引导学生避免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出现运算顺序错误和计算粗心的问题,如注意括号对运算顺序的改变、小数点的位置等,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歌手大赛的分数较量”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场精彩的歌手大赛现场。 看,这里有 5 号选手和 9 号选手,5 号选手专业得分 8.55 分,综合素质得分 0.88 分,总分 9.43 分;9 号选手专业得分 8.65 分,综合素质得分 0.40 分。大家先来估一估,谁的总分高呢?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歌手大赛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自然地引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二)知识探究 任务一:“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探究” 我们先来算一算 9 号选手的总分,算式是 8.65 + 0.40 = 9.05 分。接下来算一算 5 号选手比 9 号选手高出多少分,有同学列出了 9.43 - 9.05 = 0.38 分,还有同学列出了 9.43 - (8.65 + 0.40) = 0.38 分。同学们想一想,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对啦,第一种是先分别算出两个选手的总分再相减,第二种是先算出 9 号选手的总分,再用 5 号选手的总分减去它。这就涉及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就像这道题,先算括号里的 8.65 + 0.40,再用 9.43 减去它们的和。大家都明白了吗? (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任务二:“理解运算过程的意义” 笑笑也算了这道题,她是这样算的:8.65 - 8.55 = 0.1 分,0.88 - 0.40 = 0.48 分,0.48 - 0.10 = 0.38 分。同学们能说一说笑笑每一步的意思吗? 其实,8.65 - 8.55 算的是 9 号选手和 5 号选手专业得分的差值,0.88 - 0.40 是他们综合素质得分的差值,最后用综合素质得分的差值减去专业得分的差值,就得到了总分的差值。通过笑笑的算法,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每个数据在这个问题中的意义。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哦。 (通过分析笑笑的算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两根绳子长分别是 1.18 米和 1.23 米,爸爸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接头处用去 0.25 米。首先我们来估一估,接好后的绳子够 2 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