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96723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6页)

日期:2025-02-0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188012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社会主义,发展,挫折,课件,26页
  • cover
(课件网)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唯物史观) 2. 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基本史实;总结出改革失败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3.通过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了解其原因与影响,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唯物史观)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从一国到多国 3.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1.背景:二战后,东欧、亚洲、拉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已保持一致 (1)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 (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 (3)拉丁美洲:古巴 东欧八国-波兰捷克等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数量增多、实力壮大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经互会:1949年,苏联同东欧七国建 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徽标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①特点: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②目的: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2)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①目的:为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②实质: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模式的推广 ③影响: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济互助委员会 17:7 成员国间的分工是有计划的;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中苏建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1953—1957年,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斯大林 (1878-1953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1961年其水晶棺被移出列宁墓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对过去某些案 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3 1964“被退休” 赫鲁晓夫执政 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逝世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改病了 改残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