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上 短文两篇 【一】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③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④山川:山河。 ⑤之:的。 ⑥共谈:共同谈赏。谈,欣赏赞叹。 ⑦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名→动)。 ⑧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 ⑨四时:四季。 ⑩俱:都。 备:存在。 晓:早晨,清晨。 歇:消散。 乱:纷乱。这里指(声音)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欲,即将、快要。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的确,实在。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指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欲,欲望、七情六欲。 之:的。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文学家,因继承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复:又。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形→名,指山水的奇丽之处 / 奇丽的景色。 山川的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部。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的确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写作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少文人选择遁迹山林,企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从而表达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赏析】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jiān)。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道出了江南的山川之美,也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作者写山林景色的瑰丽,只用了两组对偶,即“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栩栩如生,引人遐想。 南宋人邓椿在他的《画继》里曾指出:“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山林的“神”即事物的本质特征,高明的作家、艺术家对此总会有独特的感受,以形写神,以形绘神。这些奇幻瑰丽的色彩,就是大自然奥秘的生命之彩。作者用视觉形象和动感都很强的“五色交辉”来形容,可谓是恰到好处。 对绚烂的山林景象所进行的种种联想,在记忆里呈现的程度因人而异,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能激起读者审美活动的活脱笔触,可称为“字外之奇”。 陶弘景又是书法家,他与梁武帝萧衍讨论钟王书法的文字,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见解。他在书法艺术上讲究空间布白之美,和文学创作上用笔空灵是一致的。通过文字诱发读者的联想,虚实相生,形成字外的意境,让读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补充作者的艺术空白,正是此文成功之笔。以上,皆为以静衬动。 写了茅山中一年四季之美后,作者又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