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懂得小猴子下山教给我们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应该有头有尾,坚持到底。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是一年级语文,孩子们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即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习。我任教的这个班,他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全班共有42人,其中女生25人,男生17人,平均年龄6岁左右。这些学生大多在幼儿园已接受过拼音的教学,且已认识一些字。他们接受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沟通,尤其是家长能常督促孩子写好作业,并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个别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或寄在亲戚家里,根本就没人辅导,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想辅导也是力不从心,这些同学行为习惯较差,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我行我素。经常找不到作业,或是不写作业。有的学生根本就没读过学前班,刚开学的一个月,对学校、老师、同学都非常的陌生,再加上性格内向,胆小,总是哭哭啼啼要回家,更不知什么是作业,所以,在教学上有点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语文。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儿歌让学生掌握拼音的音、形。区分生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为后面的生字教学大好良好的基础。掌握更多的生字,用更多的方法识字,熟记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有学过的词语说话。为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夯实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小猴子的动作描写。 懂得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1、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2、会用“谁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句子。 3、懂得小猴子下山教给我们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应该有头有尾,坚持到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小猴子下山 一.导入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2.说说有关猴子的故事。 3.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喜欢里面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吗?那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猴子猴孙住在哪儿吗?今天花果山里的一个小猴子下山了,想知道它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吗?那就跟着老师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活动2【讲授】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给自己不确定和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 2.给课文标上段落序号。 3.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 (2)小猴子看到了哪些好东西? (3)小猴子最后回家时有没有收获? 4.请学生汇报读书思考的结果。 活动3【活动】深入学习,具体感知 (一)教师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把生字读准确。看看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2.小猴子下山来到的第一站是哪里? 3.看图学习句子: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4.玉米结得这么大这么多,小猴子看到了当时会是什么心情?心里面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回答) 5.“非常”小猴子和我们一样看到玉米也很开心,很高兴。课文中的“非常”我们可以把它换为“很”就容易理解了。 6.小猴子看到这么好的玉米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画出句子。请生回答。你看小猴子多高兴啊,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段话呢?( 高兴 ) 7.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二)师生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小猴子扛着玉米走着走着又来到了(桃树下),它看到了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