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19411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1.2.1 学习使用显微镜(第1课时教案)

日期:2025-02-2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2882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2.1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年 期 教 学 设 计 课题: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 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学校: 任课教师: 任课学科: 任教班级: 2024年9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3课时 备课教师: 课题 1.2.2 学习使用显微镜(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学习 目标 1.通过呈现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认识显微镜的发展以及认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2.通过呈现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认识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这些结构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学会使用这些结构。 3.通过比较显微镜倍数的改变以及看到的细胞大小、细胞数目、视野范围、视野亮度的改变,认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数目越少,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视野亮度将变暗。 4.通过观察和比较目镜和物镜的长短与倍数的关系,认同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5.通过调节使用遮光器,认同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会改变视野的亮度,外界光线弱使用小光圈,外界光线强,使用大光圈。 教材 分析 重点 认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进步;认识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的结构和使用以及这些结构的改变导致的一些变化。 难点 掌握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 台、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的结构和使用以及这些结构的改变导致的一些变化。 教学 准备 课件、视频、显微镜等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活动情况 二次备课 一、导入环节:显微镜———开启微观世界的大门 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三、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 1.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结构。 2.目镜和物镜。 (1)目镜和物镜的位置、区别、放大倍数 (2)目镜和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3)如何改变目镜和物镜的倍数。 (4)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5.压片夹、通光孔、载物台 6.遮光器 师:呈现宏观的洋葱根尖和番茄果肉。微观的洋葱根尖的细胞,番茄的果肉细胞。提问:下面的图都是我们观察到的物体,但是观察过程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并回答。宏观世界:用肉眼直接观察;微观世界: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观察 师:呈现16世纪末:诞生放大30倍的显微镜,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1665年:诞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罗伯特.虎克第一次去观察软木薄片,看到一种中空的小室结构,称为“细胞”;19世纪30年代:诞生放大千余倍数的光学显微;20世纪30年代:诞生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几倍到十万倍,能观察到细胞的更细微的结构;20世纪80年代:诞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形成图像,还能实现对活细胞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20世纪80年代:诞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看到组成物体的原子水平。 生:认识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并认同科学进步给生物学知识带来的改变。 师:呈现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结构。提问:结合教材和实物,辨认显微镜的结构。 生:结合教材,辨认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结构。 师:提问:放大镜(凸透镜)可以看到放大几倍的物象。如果把两个放大镜相隔一定的距离放在一个硬壳子筒中,就能放大更大的倍数。凸透镜组合会增加放大倍数,这是制作显微镜的一个基本原理。结合教材,观察显微镜的结构,思考这两个放大镜分别对应显微镜的什么结构? 生:观察和思考:目镜和物镜 师:呈现目镜和物镜。提问:1.结合显微镜的结构,描述目镜和物镜的位置?2.观察左图的目镜和物镜,他们的结构有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